博文

生活教育之教学做合一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实践中学习”,台湾教育家郑石岩也提倡生活教育。三位教育家都一致认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说明 生活教育之教学做合一 的观点。               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实际生活便是人生的一切。 分析开来,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顾实际的往事,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等等。所以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从做中学习和教导他人。如此才是实现生活教育。               其次,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行是知之始 ”。 亲知才是一切知识的根本 。墨子提出三种知识,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以自身亲自体会的直接经验。闻知是听别人说、看书、电视剧得来的间接经验。说知是推理出来的知识。我们认识球是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碰。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认识球。这是亲知。听人讲解球的特征、读球的说明书。这些是闻知。没有亲知那般深刻。再举一例是,一个人听到蛋糕很甜,但他只有亲自吃过蛋糕才能体会到蛋糕抽象的甜。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提出,“ 要领会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亲自去体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因为直接经验会让人获得踏实感。               此外 亲知可以延伸到闻知和说知 。也就是说, 闻知和说知在亲知里 。例如从亲知的观察球,才开始书写对球的观察的文字。最后再从球做推理。例如球是圓体,功能是为了让其滚动。上述观点证明亲知才是知识的根本,也是生活教育。               此外,陶行知也提出“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有一个公共的中心,这“中心”就是 事 ,就是 实际生活 。他积极提倡教育 以“做”为中心 也就是 做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

谈赞美的方式

                普贤十大愿的第二、第三大愿分别是“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星云大师结合现代意义解释道:“称赞如来就是赞美别人,广修供养其中一个方式是一句好话来供养他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渴求被他人欣赏。”所以适当的赞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赞美的方式要得当、切合实际、简练 、具有给人信心、希望、欢喜的效果。不能说客套话、奉承话、不真实的赞美等等 。                有一个故事适合用以说明赞美要得当。三国时期,孔明希望找一个主帅,张飞的儿子张苞和关公的儿子关兴争相为帅。孔明难以决定,于是让他们各自称赞父亲的功劳。张苞赞美张飞道:“我父亲大喝长坂坡,能斥退曹操的的兵将。”关兴口吃地赞美道:“我父亲的胡子很长”关公听了生气大骂“你父亲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一世的英明,你不知道赞美,只说胡子很长”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赞美要得当、切合实际、简练才能具有给人信心的效果。因此,在教育上也应适时地赞美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星云大师《普贤十大愿》 2 星云大师《赞美的艺术》 3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以佛学的角度谈三好教育

                三好 教育就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教育思想。学生实践在生活上,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人际交往上都会有帮助。三好教育对应佛学的身口意。                 首先是 做好事 、即身行好事。不杀生、不偷、不为非作歹。做利益于人的好事。包括分享知识、为人服务、教导别人、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等等。                  其次是 说好话 ,即口说好话。 礼貌和赞美 的语言。例如在礼貌上可以说“请、抱歉、谢谢”。在赞美上要简练、切合实际、具有给人信心的效果。哪怕是别人在难过时,给他一句安慰话,也是好话。此外,不说谎、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说奉承话等等。也是在说好话的范畴。                  最后是 存好心 ,即心存好意。不存贪心、嗔心、疑心、傲心、嫉妒心、惡心等。而心存上进心、慈心、悲心、善心等。心存 帮助别人也不希求回报。                  简而言之,三好教育在德育上具有非常大的实践价值。因此,在教育上各个科目的内容应结合三好教育思想,或者让学生在生活上落实。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没有让他们实践。其教育效果是收效甚微。因为那是没有生命力的“间接经验”,而不是有生命力的“直接经验”。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星云大师《三好的意义》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星云大师亦说:“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这些足以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积极心理学和台湾教育家郑石岩的教育观点来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积极心理学里,自尊可以被分为 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无条件自尊 。 依赖性自尊 是依赖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来获得自尊。例如别人赞美他,他就高兴。别人批评他,他就难过。这类人多数要靠迎合他人而获得自尊。 独立性自尊 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对自身作出评价。 无条件自尊 是自发产生的自尊。不须靠别人或自己的标准,自然获得自尊。这三个自尊类型也是互相关联,例如 依赖性自尊发展成独立性自尊,之后再达到无条件自尊。                 结合积极心理学和台湾教育家郑石岩的观点,教育上 不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恶性竞争 ,或美名其曰“切磋才能成长”。因为学生赢了,他们是把自尊建立在战胜他人之上,即依赖性自尊。这种自尊不利于学生,因为一旦他输了,会对他造成打击。所以最好是 鼓励与自己比 。今天有没有胜过昨天的自己?如此一来就是独立性自尊,不会因为受到他人影响,而让自尊受到打击。                 此外,台湾教育家郑石岩先生也提出五个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即 鼓励孩子发挥优点,改正缺点、培养凡事预作准备的习惯、在孩子心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自信信人和喜欢别人的态度、引导孩子勤劳做事的习惯 。郑石岩先生的上述建议在培养孩子自信心上,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在培养学生自信心上,台湾教育家郑石岩也提出“ 支持与鼓励孩子 ”的观点。例如孩子喜欢画画、打篮球。父母及教师则可以支持孩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如果支持和鼓励太超过又不切合实际。那么就会对...

如何善用学生内在天赋,实现成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表明训练学生的反思性思维的重要性。什么是反思性思维?那就是 引起思维的怀疑、踌躇、困惑和心智障碍等状态 ,来 寻找、搜索和探究的活动 ,以求得 解决疑难、处理困惑 的实际办法。                思维训练中的天赋资源,即人本身就具备的能力。教师巧妙运用学生的这些天赋能力,就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心智。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破坏掉这些本身就具有的天赋能力。《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思是知道敌我双方的情形才会百战不会遇到危险。《孙子兵法》亦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其意是兵没有不变的形势,水也不会有不变的形状,因敌人的变化而采取应对措施,并取胜的人,才是用兵如神。在教育上也是如此,唯有了知学生内在可利用的天赋资源(知彼知己),才能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根据学生的情况,策划教学活动(因学生变化),展开因材施教,才是制胜之法。这足以突显了解学生内在天赋资源的重要性。何谓学生的内在天赋能力?那就是 好奇心、暗示和秩序 。                根据杜威的见解, 好奇心就是寻求新的事物,力图改变旧的事物,像沉醉于过去的经验一样,为了取得新的经验而沉醉于现时的经验,并不断主动地扩大经验的范围。 这个好奇心是扩充经验的基础要素,不可忽视。然而好奇心也会受到 教条主义的影响而消失掉 。这也必然反映出一个教师所实施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一位教师提倡记忆法或死记。所有的知识点都是成型了,没有探究及质疑的余地。这样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那就是要培养他们 勇于质疑,敢于发问及探索 的精神。                暗示就是观念自发地产生 。当我们看到灰烬,在过去经验有火焰燃烧的体验,我们就会联想或暗示火焰燃烧过的灰烬。因为人的观念会涵盖更多的经验。例如我们关注苹果,经验不仅是只...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上引导及帮助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论述从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及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图式(自身已知知识) 解释:也称认知结构,个体所构建的有关思维和动作的组织化的模式,用于解释一些相关经验。 - 孩子认为:所有四只脚的动物都是猫。 2 同化 解释: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的过程。 -当孩子第一次见到有四只脚的马,他们把马同化进已知图式,从而认为马也是猫。 3 顺应 解释:通过调整以适应环境需求的先天倾向 -当孩子意识到,马和猫的体型和声音都不一样。这时产生认知冲突,即孩子会问:“这是什么?”,之后就会赋予新名字,那就是马。 4组织 解释: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复杂的结构。 例子:知道有马的概念和猫的概念。          我相信大家已经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了初步理解。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论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第一、 允许学生犯错 ,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及成长。因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人的认知是原有图式(已有经验及知识)发展成更复杂的图式,需要经过“同化”和“顺应”。例如一个学生根据已知的生活常识在作文上写了“bojio”的闽南方言。只需要在学生的认知上稍微点拨、指导他一下。他就会发生“同化”和“顺应”,实现成长。唯有犯错能引起“顺应”的阶段,随后形成更复杂的认知图式。          其次是 因材施教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原有图式(已知经验),“同化”和“顺应”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一个学生喜欢听,就采用“讲授法”。学生喜欢聊天,就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法”。学生喜欢阅读,就采用“阅读法”及教师推荐几本书给学生读。学生喜欢看视频,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学生喜欢看图片,可以采用“图片导入法”。学生喜欢玩游戏,就在课堂上适时把教学内容和游戏元素结合起来,实施“游戏教学法”。如此一来就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实现它

                    本文中心观点就是, 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实现这个目标。 本文将谈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杜威、马斯洛以及阿德勒的观点。                     首先,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认为,人需要有一个 目标 ,并 全力以赴 地实现这个目标,才能够获得 积极情绪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只能浑浑噩噩、躺平式地过日子。至于这个目标是什么?它与个人的热情、兴趣的事物有关。有的人想成为教师、有的人想研究学问、有的人想成为作家、甚至有的人只是纯粹想获得信心而已。每个人的兴趣、热情的事物都有独特性,有的觉得成为作家很有意义,但在其他不感兴趣的眼里,则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寻找目标需根据个人的热情、兴趣,而不是依据社会群体,甚至是跟着权威人士。                     接下来,心理学家杜威认为,“ 意志行动是以一个观念为开端、以实现该观念为终点的 。”也就是说,杜威认为意志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个体的目标。学生具有一个观念的目标,为了实现它,学生会分析物质世界的条件,知道达成目标的方法后,努力实践,最终达成目标。例如一个学生想在足球比赛中获胜(观念/目标),他会加紧练习、请教足球教练以及队员等等(分析物质世界的元素,采取行动)。最终实现在足球比赛中获胜(达成目标)。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人的意识本来就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而存在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 ,由底层到顶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是慢慢晋升。例如一个人饿肚子(生理需求),他的其他需求就变得不重要了。当他饱腹后,就会开始追求安全需求。当这个需求也被满足后,他又追求人际关系(爱与归属需求),以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