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走出填鸭式教育:以经验重组与实践求真重塑学习

            杜威:“教育就是经验的再造或重组。这种再造或重组,既能 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 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这句话精确地阐述 教育的本质 。本文将结合现代教育现象,阐述 教育即成长 。也就是经验的改造的两个方面。第一、 增加经验的意义 。第二、 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 。随后会探讨从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出真理。最后也会探讨知识的本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经验就是指人与环境的互动。他们如何改变环境(“做”,人控制环境),环境又如何作用于人(“受”,人受到环境影响)。所谓“ 增加经验的意义 ”就是, 丰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 。换句话说,学生唯有通过“做”才能发现他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是改变环境),从而认识行为结果与环境的关系。(“受”人受到环境的影响下,认识行为结果与环境关系)以躲猫猫为例 ,教育工作者身为旁观者,没参与躲猫猫游戏,仅是观察学生。而学生实践玩躲猫猫,教育工作者只能想到,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墙壁之类的物体躲藏自己。然而孩子会想到,借助环境的优势,即有很多穿校服的学生在开放式礼堂中央玩球。他们只要躲在开放式礼堂的旁边,就能躲避捉人的学生。犹如藏一颗树木在森林里,不易被发现。这个躲猫猫的经验,增加他们的经验意义,即他们想到“藏树于林”的策略。然而这些仅有在“实践”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从实践中学习,才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随后本人将探讨,“ 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那就是 教育经验的延续作用 。例如,以躲猫猫为例,学生有着良好的思考倾向。如果延续到工作上,他们也能把这份良好的思考倾向用在解决工作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尽量不要以为,学生的游戏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非电子游戏,这里指学生与朋友之间互动的现实游戏)他们可以从游戏中运用智能,包括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他们解决游戏问题的经验,延续到解决工作以及生活问题,也是一种教育经验的延续作用。第二例子就是语文教育。例如学生通过掌握听说能力。他们在未来工作,可以更好地与人沟...

延续与交互:杜威教育经验观下的成长与教学启示。

         根据杜威的教育观点,教育的经验就是 经验的延续作用 和 交互作用 。所谓经验的延续作用就是指,从时间点来看,一个经验可以指导下一个经验。例如孩子看到蜡烛的火,用手触碰到火,会烫到手。这个经验让他明白,以后为了避免被烫伤,就不能靠近蜡烛。经验的交互作用则是以空间来看,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形成一种经验。例如,一个孩子(人)第一次看到球(环境)。他通过观察,知道球的形状、颜色的信息,完成了一个经验。这个经验也可以指导下一次的玩球经验(经验的延续作用)。这两个教育经验的作用说明, 教育即成长 的观点。          首先,蓝伟莹老师在谈及跨课程元素时,也提出“ 情境”教学 的重要性。所谓“情境”就是指学生的生活情境。一个科目的知识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充实学生有价值的经验。例如学生在家里看到电灯。在科学的知识点则涉及光学、电学、热学。教师可以用电灯的例子,衔接光学、电学、热学的知识点。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正好与杜威的延续作用(电灯经验)和交互作用(人与电灯的互动关系),相契合。           因为生活的现象,往往是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而不会像学校,单独呈现一个科目的知识。因此,蓝伟莹老师提出,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让 学生在复杂的生活现象,认识到学校科目的知识点是如何运作,才能产生这些现象 。例如学生与朋友沟通,需要涉及到华文的听说教学。此外在人的内部心理层面,也涉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涉及大脑的韦尼克区和布罗卡氏区)、听觉、发音器官、空气等等。这些科目知识的运作产生学生能与朋友交流的生活现象。           其次,拓展经验的方法就是,胡适先生提出的“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 。”因为假设代表一个人的观念,求证则是根据客观环境的事实,来验证他的观念。例如一个孩子认为,火是冷的(假设的观念)。当他用手触碰到蜡烛的火,发现到火的热的(客观环境的事实)。这也验证他的假设观念是不对的,需要及时修正成“火是热的”。从而,学生能够拓展生活经验。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也揭示杜威提出的, ...

以闻思修的角度来看待知识

         何谓知识?简单来说,生活经验所学的内容(例如,孩子学习玩球、走路等等)以及书籍里的内容都算是知识。但很多时候,一般人都会把知识局限在书籍的知识。本文将以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以 闻思修的角度 来看待知识。          首先,本人先阐述 闻和思 之间的联系。“闻”是听闻,在这里也可以指学习新知识(听闻新知识,但本文的“闻”的意义包含生活与阅读学习)。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 学习与思考要相互结合 ,才能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杜威在此提出 五步思考法 (与胡适在《为什么读书》的五步思想法相契合), 情境、问题、观察、解决方法、验证。 第一、情境就是学生要有真实生活的情境。第二、问题是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问题作为思考刺激物(这个问题不是学校教材提出的与生活经验无关的问题。而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第三、观察,学生要占有知识材料,从事必要观察,对付这个问题。 (闻,学习新知识) 第四、解决方法是学生可以根据问题需要和知识材料,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 )第五、验证,学生可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 修,即实践 )例如学生实践解决方法,来看效果是否能解决问题。这也与胡适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科学思想相契合。例如,学生在学习时(情境),发现明天要考试了,学习时间不足(问题)。然后学生上网查询怎样解决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占有知识)然后学生提出解决的假设,例如番茄时钟学习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拟定学习时间表,明天要考的科目先读完。(解决方法)最后,学生实践这些解决方法(验证)。成功就是考取佳绩,失败就是解决方法不太好。          杜威认为, 教材必须刺激学生思考 。杜威在《民主与教育》第十二章教育方法的要旨提出,“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意思就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很多时候知识却被认为是学习的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简单来说,知识就是一座桥梁,学生在此岸(疑惑),要去到河的对岸(解决疑惑),他们需要通过知识(思考)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一个学生不明白如何通过饮食改善健康。(在此岸),他需要掌握食物金字塔的知识,然后知道...

好老师待学生厚道四法

          胡适在《读书》一文中,谈到读书法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查字典)”。同理也用在, 好老师待学生的厚道之法 ,也有四种方法。那就是 存好心、说好话、身行好事、培养智慧 。           第一、 存好心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其意为,心就好像工画师一样,能把自己画成怎样的人?一念善心起,就是把自己画成善良的人。一念不好的心起,就是邪恶的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简单来说就是身心,心(意识)控制身体的行为,来对这个环境(法/现象)带来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生命在环境中进行:生命不仅仅在环境中,还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受环境的影响,因为环境而存在”。例如一个同学生起善念,通过身体行为,改善环境,包括帮助不懂作文的立意的同学。让他掌握立意的知识。这就促成一个善法,即那个不懂的同学掌握立意的知识。这就是心的可贵。因为人的身体行为是受心灵调遣的。因此,好老师应该培养 心中有学生 、愿意经常为学生的利益着想的 慈悲 心态。           第二、 说好话 。教师可以待学生 有礼貌(谢谢之类的)、适当地赞美学生 。 多说柔软语、关心学生的语言 。教师最好 不要说妄语(谎言)、两舌(挑拨离间的话)、绮语(讽刺别人)、恶口(粗口) 。例如,在网络的群组,学生:“写作者如何描写阿莲的遭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关怀。”,老师质问道:“你会觉得他有关怀吗?”,学生:“我没有很记住题目,大概罢了,不好意思。”。根据语用学的Brown & Levinson 礼貌理论分析,老师采取 直接策略 ,不加修饰地威胁学生的面子行为,直接质疑学生的想法和决定,相当于恶口。这是不可取的。他应采用 积极礼貌策略 ,它的定义是会使听话人产生好的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对方的认同等。即“我觉得你说得言之有理,请问你怎么认为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你可以告诉老师你的想法吗?”。相当于柔软语,对学生的意见也有保留,而不是一个劲地反对,让学生知道他的意见受到重视。即使老师纠正学生的错误,也可以采用先真诚赞美好的地方,再给予引导他改正错误。这样也是可行的。因此,教师需培养 ...

为什么好老师要待学生厚道?

           厚道 是指不刻薄,待人好。实在不夸张,不骗人,表里如一。星云大师的十修歌里的“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这也表明好老师应该要待学生厚道。包括学生在课业上有疑问,老师为学生提供解答,这也是厚道。           厚黑 就如李宗吾《厚黑学》所言:“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厚者天下之厚脸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一言以蔽之厚黑就是,脸皮厚,心肠黑。这是不可取的。例如,一个老师教导学生不当的观念,如老师在面子书的群组分享《左忠毅公逸事》教学,老师问:“如果你是史可法,你会不会离开,帮助更多的人。”学生回答:“不会。因为一个人是悲剧,一百个人就是数据。左光斗是他的老师,但国家其他人只是数字,没有深刻羁绊的情感。”老师心里认同:“天,我觉得自己上了一课”。老师借此传达学生之间不用互助互利,不用做不请之友(不请自来,主动帮忙的朋友),要自私自利的邪见。星云大师在《阿含经与人间佛教》谈过,不可以布施邪见给人,而应教学生自利利人。胡适先生也在《略谈人生观》说过:“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这些都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布施不当的观念的人必是厚黑之人,好老师需要避免成为厚黑的人。         我个人认为, 为人师表一定要待学生厚道 ,才能算得上好老师。王鼎钧先生《讲理》一书,谈证据的重要性时,曾引用胡适《社会不朽论》。即一个在土墙里弹三弦的人,土墙外有一个诗人听了三弦的音声,产生一种念头,由念头写成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又被后者称颂。借助这个证据来说明“小小的行为可以产生永恒的影响”的观点。 换言之,一首好诗背后也有成就这个诗人的因缘,也包括“弹三弦的人”所提供的助缘,才能让诗人写出好诗。 本文提取 这个思想 来谈, 为何好老师一定要待学生厚道?           所谓: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为什么一粒米竟然大如须弥山?这不是夸张修辞,而是比喻修辞,也有道理可循。因为一粒米的背后是有阳光、雨水、人工灌溉、农民种田、商人贩卖的因缘,才会产生眼前的一粒米。如果没有阳光、雨水甘露、农民种...

以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浅析学校教育。

           什么是学校?众说周知,学校就是学生学习那些科目、考试、交朋友、去食堂吃饭、参与课外活动等等的地方。然而 学校与社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产生学校?学校教育最佳的效果是什么? 本文将以 杜威的教育思想浅析学校教育 。           首先, 学校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以宏观而言, 学校是具有改进社会的潜力 。中国近代思想家胡适先生也提出, 改造社会要一点一滴的改造 。例如一个治学严谨的中学老师,培养一批好学的中学生。那批中学生出来社会后,可以影响其他社会群体(虽然同时也受到社会群体影响),那批受到影响的社会群体又去改变其他社会群体,渐渐改变整个社会。如果某个治学严谨的学生从事医学领域的工作,他就可以为医学带来进步。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接着,什么是教育?教育广泛的定义就是, 社会生活的延续 。如果社会生活不延续,就会退居回原始人的时代。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学校? 因为当 社会传统经验越来越复杂,部分社会经验可以用书面符号的文字记录下来,进行传播时, 就需要产生学校。例如,复杂的社会经验分成,历史、科学、数学、地理、华文、艺术的科目,将它们简化,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取上述的社会经验。         此外有些 遥远的经验无法呈现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的表层 。这也让孩子们无法认识那些看不见,对他们有影响的社会经验。例如科学,孩子只知道吃蔬菜有益于健康,无法知道为什么蔬菜有益于健康?但他们透过学校的书籍经验了解到,蔬菜有叶黄素,它在眼睛的黄斑区,可以帮忙过滤手机屏幕的蓝光。他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经验。          在社会经验的延续上,由于 社会经验的量太多,又复杂。孩子不可能完全吸收这些社会经验 。于是,社会就需要学校来 简化 这些社会经验,逐步的、分层次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让学生吸收。例如中一历史课程学生要学习什么是历史及其他文化是什么?后来随着升上中二、中三、中四、中五,渐渐学习各种马来西亚历史。在华文也只需要学习听说读写的基础内容。这也解释 学校课程只能教基础,随后孩...

生活教育之教学做合一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实践中学习”,台湾教育家郑石岩也提倡生活教育。三位教育家都一致认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说明 生活教育之教学做合一 的观点。               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实际生活便是人生的一切。 分析开来,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顾实际的往事,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等等。所以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从做中学习和教导他人。如此才是实现生活教育。               其次,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行是知之始 ”。 亲知才是一切知识的根本 。墨子提出三种知识,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以自身亲自体会的直接经验。闻知是听别人说、看书、电视剧得来的间接经验。说知是推理出来的知识。我们认识球是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碰。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认识球。这是亲知。听人讲解球的特征、读球的说明书。这些是闻知。没有亲知那般深刻。再举一例是,一个人听到蛋糕很甜,但他只有亲自吃过蛋糕才能体会到蛋糕抽象的甜。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提出,“ 要领会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亲自去体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因为直接经验会让人获得踏实感。               此外 亲知可以延伸到闻知和说知 。也就是说, 闻知和说知在亲知里 。例如从亲知的观察球,才开始书写对球的观察的文字。最后再从球做推理。例如球是圓体,功能是为了让其滚动。上述观点证明亲知才是知识的根本,也是生活教育。               此外,陶行知也提出“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有一个公共的中心,这“中心”就是 事 ,就是 实际生活 。他积极提倡教育 以“做”为中心 也就是 做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