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好老师待学生厚道四法

          胡适在《读书》一文中,谈到读书法有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查字典)”。同理也用在, 好老师待学生的厚道之法 ,也有四种方法。那就是 存好心、说好话、身行好事、培养智慧 。           第一、 存好心 。《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其意为,心就好像工画师一样,能把自己画成怎样的人?一念善心起,就是把自己画成善良的人。一念不好的心起,就是邪恶的人。五蕴,即色受想行识,简单来说就是身心,心(意识)控制身体的行为,来对这个环境(法/现象)带来影响。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生命在环境中进行:生命不仅仅在环境中,还通过与环境的互动而受环境的影响,因为环境而存在”。例如一个同学生起善念,通过身体行为,改善环境,包括帮助不懂作文的立意的同学。让他掌握立意的知识。这就促成一个善法,即那个不懂的同学掌握立意的知识。这就是心的可贵。因为人的身体行为是受心灵调遣的。因此,好老师应该培养 心中有学生 、愿意经常为学生的利益着想的 慈悲 心态。           第二、 说好话 。教师可以待学生 有礼貌(谢谢之类的)、适当地赞美学生 。 多说柔软语、关心学生的语言 。教师最好 不要说妄语(谎言)、两舌(挑拨离间的话)、绮语(讽刺别人)、恶口(粗口) 。例如,在网络的群组,学生:“写作者如何描写阿莲的遭遇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以及关怀。”,老师质问道:“你会觉得他有关怀吗?”,学生:“我没有很记住题目,大概罢了,不好意思。”。根据语用学的Brown & Levinson 礼貌理论分析,老师采取 直接策略 ,不加修饰地威胁学生的面子行为,直接质疑学生的想法和决定,相当于恶口。这是不可取的。他应采用 积极礼貌策略 ,它的定义是会使听话人产生好的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对方的认同等。即“我觉得你说得言之有理,请问你怎么认为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你可以告诉老师你的想法吗?”。相当于柔软语,对学生的意见也有保留,而不是一个劲地反对,让学生知道他的意见受到重视。即使老师纠正学生的错误,也可以采用先真诚赞美好的地方,再给予引导他改正错误。这样也是可行的。因此,教师需培养 ...

为什么好老师要待学生厚道?

           厚道 是指不刻薄,待人好。实在不夸张,不骗人,表里如一。星云大师的十修歌里的“五修吃亏不要紧,六修待人要厚道。”这也表明好老师应该要待学生厚道。包括学生在课业上有疑问,老师为学生提供解答,这也是厚道。           厚黑 就如李宗吾《厚黑学》所言:“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厚者天下之厚脸皮,黑者天下之黑心子。”,一言以蔽之厚黑就是,脸皮厚,心肠黑。这是不可取的。例如,一个老师教导学生不当的观念,如老师在面子书的群组分享《左忠毅公逸事》教学,老师问:“如果你是史可法,你会不会离开,帮助更多的人。”学生回答:“不会。因为一个人是悲剧,一百个人就是数据。左光斗是他的老师,但国家其他人只是数字,没有深刻羁绊的情感。”老师心里认同:“天,我觉得自己上了一课”。老师借此传达学生之间不用互助互利,不用做不请之友(不请自来,主动帮忙的朋友),要自私自利的邪见。星云大师在《阿含经与人间佛教》谈过,不可以布施邪见给人,而应教学生自利利人。胡适先生也在《略谈人生观》说过:“一个人在最初的时候应该为自己,在为自己有余的时候,就该为别人,而且不可不为别人。”这些都是正见,即正确的知见。布施不当的观念的人必是厚黑之人,好老师需要避免成为厚黑的人。         我个人认为, 为人师表一定要待学生厚道 ,才能算得上好老师。王鼎钧先生《讲理》一书,谈证据的重要性时,曾引用胡适《社会不朽论》。即一个在土墙里弹三弦的人,土墙外有一个诗人听了三弦的音声,产生一种念头,由念头写成一首好诗。这首好诗又被后者称颂。借助这个证据来说明“小小的行为可以产生永恒的影响”的观点。 换言之,一首好诗背后也有成就这个诗人的因缘,也包括“弹三弦的人”所提供的助缘,才能让诗人写出好诗。 本文提取 这个思想 来谈, 为何好老师一定要待学生厚道?           所谓: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为什么一粒米竟然大如须弥山?这不是夸张修辞,而是比喻修辞,也有道理可循。因为一粒米的背后是有阳光、雨水、人工灌溉、农民种田、商人贩卖的因缘,才会产生眼前的一粒米。如果没有阳光、雨水甘露、农民种...

以杜威的教育思想来浅析学校教育。

           什么是学校?众说周知,学校就是学生学习那些科目、考试、交朋友、去食堂吃饭、参与课外活动等等的地方。然而 学校与社会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产生学校?学校教育最佳的效果是什么? 本文将以 杜威的教育思想浅析学校教育 。           首先, 学校与社会有什么关系? 以宏观而言, 学校是具有改进社会的潜力 。中国近代思想家胡适先生也提出, 改造社会要一点一滴的改造 。例如一个治学严谨的中学老师,培养一批好学的中学生。那批中学生出来社会后,可以影响其他社会群体(虽然同时也受到社会群体影响),那批受到影响的社会群体又去改变其他社会群体,渐渐改变整个社会。如果某个治学严谨的学生从事医学领域的工作,他就可以为医学带来进步。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接着,什么是教育?教育广泛的定义就是, 社会生活的延续 。如果社会生活不延续,就会退居回原始人的时代。那么 为什么会产生学校? 因为当 社会传统经验越来越复杂,部分社会经验可以用书面符号的文字记录下来,进行传播时, 就需要产生学校。例如,复杂的社会经验分成,历史、科学、数学、地理、华文、艺术的科目,将它们简化,让孩子通过学校教育获取上述的社会经验。         此外有些 遥远的经验无法呈现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经验的表层 。这也让孩子们无法认识那些看不见,对他们有影响的社会经验。例如科学,孩子只知道吃蔬菜有益于健康,无法知道为什么蔬菜有益于健康?但他们透过学校的书籍经验了解到,蔬菜有叶黄素,它在眼睛的黄斑区,可以帮忙过滤手机屏幕的蓝光。他们就可以了解到这个经验。          在社会经验的延续上,由于 社会经验的量太多,又复杂。孩子不可能完全吸收这些社会经验 。于是,社会就需要学校来 简化 这些社会经验,逐步的、分层次地,一部分一部分地让学生吸收。例如中一历史课程学生要学习什么是历史及其他文化是什么?后来随着升上中二、中三、中四、中五,渐渐学习各种马来西亚历史。在华文也只需要学习听说读写的基础内容。这也解释 学校课程只能教基础,随后孩...

生活教育之教学做合一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实践中学习”,台湾教育家郑石岩也提倡生活教育。三位教育家都一致认同生活教育的重要性。本文将说明 生活教育之教学做合一 的观点。               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实际生活便是人生的一切。 分析开来,战胜实际的困难,解决实际的问题,生实际的利,求实际的衣、食、住、行、回顾实际的往事,改造实际的现在,探测实际的未来等等。所以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从做中学习和教导他人。如此才是实现生活教育。               其次,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 行是知之始 ”。 亲知才是一切知识的根本 。墨子提出三种知识,亲知、闻知和说知。亲知是以自身亲自体会的直接经验。闻知是听别人说、看书、电视剧得来的间接经验。说知是推理出来的知识。我们认识球是通过用眼睛看,用手触碰。透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认识球。这是亲知。听人讲解球的特征、读球的说明书。这些是闻知。没有亲知那般深刻。再举一例是,一个人听到蛋糕很甜,但他只有亲自吃过蛋糕才能体会到蛋糕抽象的甜。所以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也提出,“ 要领会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亲自去体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 。”因为直接经验会让人获得踏实感。               此外 亲知可以延伸到闻知和说知 。也就是说, 闻知和说知在亲知里 。例如从亲知的观察球,才开始书写对球的观察的文字。最后再从球做推理。例如球是圓体,功能是为了让其滚动。上述观点证明亲知才是知识的根本,也是生活教育。               此外,陶行知也提出“ 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有一个公共的中心,这“中心”就是 事 ,就是 实际生活 。他积极提倡教育 以“做”为中心 也就是 做事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是教育现象之说明。 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 。教...

谈赞美的方式

                普贤十大愿的第二、第三大愿分别是“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星云大师结合现代意义解释道:“称赞如来就是赞美别人,广修供养其中一个方式是一句好话来供养他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说过:“人类天性中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渴求被他人欣赏。”所以适当的赞美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赞美的方式要得当、切合实际、简练 、具有给人信心、希望、欢喜的效果。不能说客套话、奉承话、不真实的赞美等等 。                有一个故事适合用以说明赞美要得当。三国时期,孔明希望找一个主帅,张飞的儿子张苞和关公的儿子关兴争相为帅。孔明难以决定,于是让他们各自称赞父亲的功劳。张苞赞美张飞道:“我父亲大喝长坂坡,能斥退曹操的的兵将。”关兴口吃地赞美道:“我父亲的胡子很长”关公听了生气大骂“你父亲过五关斩六将,诛文丑,斩颜良,一世的英明,你不知道赞美,只说胡子很长”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赞美要得当、切合实际、简练才能具有给人信心的效果。因此,在教育上也应适时地赞美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星云大师《普贤十大愿》 2 星云大师《赞美的艺术》 3 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以佛学的角度谈三好教育

                三好 教育就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教育思想。学生实践在生活上,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及人际交往上都会有帮助。三好教育对应佛学的身口意。                 首先是 做好事 、即身行好事。不杀生、不偷、不为非作歹。做利益于人的好事。包括分享知识、为人服务、教导别人、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等等。                  其次是 说好话 ,即口说好话。 礼貌和赞美 的语言。例如在礼貌上可以说“请、抱歉、谢谢”。在赞美上要简练、切合实际、具有给人信心的效果。哪怕是别人在难过时,给他一句安慰话,也是好话。此外,不说谎、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说奉承话等等。也是在说好话的范畴。                  最后是 存好心 ,即心存好意。不存贪心、嗔心、疑心、傲心、嫉妒心、惡心等。而心存上进心、慈心、悲心、善心等。心存 帮助别人也不希求回报。                  简而言之,三好教育在德育上具有非常大的实践价值。因此,在教育上各个科目的内容应结合三好教育思想,或者让学生在生活上落实。如果只是让学生读“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没有让他们实践。其教育效果是收效甚微。因为那是没有生命力的“间接经验”,而不是有生命力的“直接经验”。 参考文献/延伸阅读: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星云大师《三好的意义》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星云大师亦说:“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给人方便”。这些足以证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的重要性。本文将以积极心理学和台湾教育家郑石岩的教育观点来谈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积极心理学里,自尊可以被分为 依赖性自尊、独立性自尊、无条件自尊 。 依赖性自尊 是依赖他人对自身的评价,来获得自尊。例如别人赞美他,他就高兴。别人批评他,他就难过。这类人多数要靠迎合他人而获得自尊。 独立性自尊 是不依赖别人,靠自己对自身作出评价。 无条件自尊 是自发产生的自尊。不须靠别人或自己的标准,自然获得自尊。这三个自尊类型也是互相关联,例如 依赖性自尊发展成独立性自尊,之后再达到无条件自尊。                 结合积极心理学和台湾教育家郑石岩的观点,教育上 不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恶性竞争 ,或美名其曰“切磋才能成长”。因为学生赢了,他们是把自尊建立在战胜他人之上,即依赖性自尊。这种自尊不利于学生,因为一旦他输了,会对他造成打击。所以最好是 鼓励与自己比 。今天有没有胜过昨天的自己?如此一来就是独立性自尊,不会因为受到他人影响,而让自尊受到打击。                 此外,台湾教育家郑石岩先生也提出五个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即 鼓励孩子发挥优点,改正缺点、培养凡事预作准备的习惯、在孩子心中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培养自信信人和喜欢别人的态度、引导孩子勤劳做事的习惯 。郑石岩先生的上述建议在培养孩子自信心上,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最后在培养学生自信心上,台湾教育家郑石岩也提出“ 支持与鼓励孩子 ”的观点。例如孩子喜欢画画、打篮球。父母及教师则可以支持孩子。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尊心。然而,如果支持和鼓励太超过又不切合实际。那么就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