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填鸭式教育:以经验重组与实践求真重塑学习
杜威:“教育就是经验的再造或重组。这种再造或重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这句话精确地阐述教育的本质。本文将结合现代教育现象,阐述教育即成长。也就是经验的改造的两个方面。第一、增加经验的意义。第二、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随后会探讨从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实践出真理。最后也会探讨知识的本质以及对学生的影响。
首先,经验就是指人与环境的互动。他们如何改变环境(“做”,人控制环境),环境又如何作用于人(“受”,人受到环境影响)。所谓“增加经验的意义”就是,丰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换句话说,学生唯有通过“做”才能发现他的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做”是改变环境),从而认识行为结果与环境的关系。(“受”人受到环境的影响下,认识行为结果与环境关系)以躲猫猫为例 ,教育工作者身为旁观者,没参与躲猫猫游戏,仅是观察学生。而学生实践玩躲猫猫,教育工作者只能想到,一般情况下是利用墙壁之类的物体躲藏自己。然而孩子会想到,借助环境的优势,即有很多穿校服的学生在开放式礼堂中央玩球。他们只要躲在开放式礼堂的旁边,就能躲避捉人的学生。犹如藏一颗树木在森林里,不易被发现。这个躲猫猫的经验,增加他们的经验意义,即他们想到“藏树于林”的策略。然而这些仅有在“实践”的时候才会注意到人的行为和环境的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从实践中学习,才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随后本人将探讨,“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那就是教育经验的延续作用。例如,以躲猫猫为例,学生有着良好的思考倾向。如果延续到工作上,他们也能把这份良好的思考倾向用在解决工作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尽量不要以为,学生的游戏毫无意义,只是浪费时间。(非电子游戏,这里指学生与朋友之间互动的现实游戏)他们可以从游戏中运用智能,包括沟通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他们解决游戏问题的经验,延续到解决工作以及生活问题,也是一种教育经验的延续作用。第二例子就是语文教育。例如学生通过掌握听说能力。他们在未来工作,可以更好地与人沟通。这也是一种经验的延续作用。
学生是从实践中学习,才能丰富经验的意义以及提高指导后来的经验。此外,身体实践才能改变环境。人的观念(思想或阅读材料)有助于指导行为,然而观念没办法改变环境。观念需要通过身体行为的实践,作为桥梁,才能改变周围环境。例如学生在草地上踢足球,他需要用脚去踢足球。这个行为才能让环境发生改变,即改变球的位置。而改变球的观念则没有办法让现实改变球的位置。这是人控制环境的一层而言。然而另一层,人也受到环境的作用,包括改变人的认知。例如,学生把足球踢远了,他想到要多几步才能再踢足球。(环境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也认识行为结果和环境的关系)所以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存在“做”和“受”的两种作用,才能产生经验。“做”是人控制环境,“受”是人受到环境影响。
所谓:“实践出真理。”,那是紧扣胡适先生提出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也就是说,当学生的假设观念是“火是冷的”,让他实践去触碰蜡烛的火焰,发现它是热的(客观环境的事实),学生要改变他的认知结构。这个火焰是热的客观环境改变人的认知(上述提及“受”的概念),丰富学生的经验。
学生是以生活经验为中心,链接生活所需的新知识(包括阅读书籍),来解决生活的问题。这也揭示教育即成长的重要性。例如学生种植物,需要搜集关于种植物的知识,来完成这个种植物的生活经验。胡适认为,现成的知识可以节省时间和劳力,直接拿来运用。因为学生可以从书籍上得到种植物需要阳光,水分的知识点。无需重复繁琐实验过程来得到上述知识点。虽然知识是现成的,但它也是探究新知识的资本。例如一个学生种豆苗,发现有些长得好,有些长得不好。他们借用已有知识,植物需要浇水、阳光。于是他们开始探究,想到是水分不够?还是给他放在角落,没接触阳光?于是他们可以借助这些知识探究如何种好豆苗。
填鸭式教育认为,只要把现成的知识装进学生的大脑,学生就有知识应付考试。(考取好成绩也是好的效果)然而坏处是学生的大脑积累一堆杂乱无章的观念,没有办法运用在实际生活,也无法借助旧有知识来探究新知识。因为它们是现成的,拿来记忆的而已。例如学生知道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但他们却不利用这些知识来种植物,仅拿来考试而已。
蓝伟莹认为,学习内容与培养能力有关。学习的内容需要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这个能力可以让学生运用在生活。例如学习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未来可以在手机表达书面信息,处理工作文件等等。通过学习内容培养能力,也能丰富经验的意义,以及为下一次经验起到指导作用。
教育应以终身成长为目标。因为教育即成长,也就是经验的再造和重组所提出的“增加经验的意义”和“指导后来经验的能力”。此外学生也通过实践中学习,才能认识以及改变环境。学生也应以科学的人生观作为底蕴,以实用的精神(有效即真理)作为衡量真理的方式。在科学的人生观,胡适提到的要有怀疑的精神,重视事实和证据(客观事实),以此寻求符合科学的真理。科学的人生观建立在“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前提,例如实践21世纪教学法的假设观念,然后实践教学活动后,如果对学生学习知识是有好的效果,那就是真理。如果对学生没有效果,那就不是真理。(此时需要另寻他法,因材施教)因此,在教育上要重视终身成长、从实践中学习(经验)、培养科学的人生观。
延伸阅读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蓝伟莹《教学力:深化学习素养的关键》
3 胡适《科学的人生观》
4 胡适《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谈读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