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闻思修的角度来看待知识


         何谓知识?简单来说,生活经验所学的内容(例如,孩子学习玩球、走路等等)以及书籍里的内容都算是知识。但很多时候,一般人都会把知识局限在书籍的知识。本文将以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并以闻思修的角度来看待知识。


         首先,本人先阐述闻和思之间的联系。“闻”是听闻,在这里也可以指学习新知识(听闻新知识,但本文的“闻”的意义包含生活与阅读学习)。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学习与思考要相互结合,才能起到好的学习效果。杜威在此提出五步思考法(与胡适在《为什么读书》的五步思想法相契合),情境、问题、观察、解决方法、验证。第一、情境就是学生要有真实生活的情境。第二、问题是学生从生活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问题作为思考刺激物(这个问题不是学校教材提出的与生活经验无关的问题。而是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面对的问题)第三、观察,学生要占有知识材料,从事必要观察,对付这个问题。(闻,学习新知识)第四、解决方法是学生可以根据问题需要和知识材料,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考)第五、验证,学生可以检验他的解决方法。(修,即实践)例如学生实践解决方法,来看效果是否能解决问题。这也与胡适的“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科学思想相契合。例如,学生在学习时(情境),发现明天要考试了,学习时间不足(问题)。然后学生上网查询怎样解决学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占有知识)然后学生提出解决的假设,例如番茄时钟学习法,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拟定学习时间表,明天要考的科目先读完。(解决方法)最后,学生实践这些解决方法(验证)。成功就是考取佳绩,失败就是解决方法不太好。


         杜威认为,教材必须刺激学生思考。杜威在《民主与教育》第十二章教育方法的要旨提出,“知识作为一种资料,意思就是进一步探究的资本,必不可少的资源。但很多时候知识却被认为是学习的目的本身,于是,学生的目标就是堆积知识”。简单来说,知识就是一座桥梁,学生在此岸(疑惑),要去到河的对岸(解决疑惑),他们需要通过知识(思考)来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一个学生不明白如何通过饮食改善健康。(在此岸),他需要掌握食物金字塔的知识,然后知道多吃蔬菜和水果,少摄取糖分、油腻的食物。(桥梁)随后他才能到达通过饮食改善健康的对岸。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生思考的原创性。那不是指学生要独立创造出外部世界没有的内容。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拓展出来的新知识。即使是众所皆知的知识,但只要学生的心智上觉得学到新事物,那就是“思考的原创性”了。例如,学生不明白古典诗词,但当他学会一首杜甫的诗,即使那是大家熟知的,但对于学生的心智来说是学习到新知识。那就足够了。这个教育观点体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学生可以根据适合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方式来发展自身的知识。如此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其次,经过“思”后,还需要“修”。修就是实践,即学以致用。例如一个学生学习华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他们可以进一步实践在生活,包括与朋友交流(听说能力)、阅读报纸、手机信息(阅读)、在手机回复别人信息(写作)。杜威认为,知识如果不能解决生活问题,那就是死知识。也可以是读死书。在学校教育就是,要教学生“带得走的知识”。而非“带不走的知识”。例如死记硬背一堆知识内容,但与生活无关。


         教育应该把这些间接经验(书籍经验),经过思考引入学生的直接经验来解决他所面对的问题。因为知识的记录本质上是探索的结果进一步探索的资源。有远见的教育工作者绝对不会用记忆法,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知识(知识探索的结果)。而忽略知识的结果也是进一步探索的资源。例如学生学习历史的内容后,他可以知道“历史”的基础概念。以后有兴趣也可以学习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一言以蔽之,对于任何一门知识,都应采取“闻思修”的态度来学习,即学习新知识,新知识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来思考,随后实践在生活来解决问题以及改善生活环境。(学以致用)如此,知识才能利益到学生。好老师在教导知识时应采取“闻思修”的态度来让学生获益。本人一直觉得,好老师应该要成就学生,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助缘,给学生信心、欢喜、希望、方便。教师见学生有所成长及获得喜乐,老师心生欢喜(随喜功德)。学生也成就了老师。这才是师生之间的互相成就。最后本文仅以这句话赠送给读者们,希望与读者们共勉之。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作。所以, 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与教育》(侧重在第十二章教育中的思考行为、第十三章教学法的本质、第十四章教材的性质、以及第二十二章个人与世界)

2 胡适《为什么读书》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为什么好老师要待学生厚道?

如何善用学生内在天赋,实现成长

好老师待学生厚道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