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4的博文

浅谈基本教学规律(一)

                 本文将谈及一个教学规律的重要观点,那就是在 教学上,需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我将以教育家杜威、第斯多惠、皮亚杰探究这个观点。同时也会谈及迷信权威的对学生的思考的弊端。                首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即图式(人已有的知识)、同化、顺应、组织。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图式(自身已知知识) 解释:也称认知结构,个体所构建的有关思维和动作的组织化的模式,用于解释一些相关经验。 - 孩子认为:所有四只脚的动物都是猫。 2 同化 解释: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的过程。 -当孩子第一次见到有四只脚的马,他们把马同化进已知图式,从而认为马也是猫。 3 顺应 解释:通过调整以适应环境需求的先天倾向 -当孩子意识到,马和猫的体型和声音都不一样。这时产生认知冲突,即孩子会问:“这是什么?”,之后就会赋予新名字,那就是马。 4组织 解释: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复杂的结构。 例子:知道有马的概念和猫的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对教育界的启发是,第一、 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认知)为基础,才能发展知识 。 第二、要 循序渐进地学习 。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必须顺从学生的观点和发展水平”。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观点:“教学的第一步就是“预备”。所谓预备,就是唤起旧表象的特殊活动,使它升到意识的表面,用来同化新的表象。在提出新教材之后,接着就是新旧表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再进一步就是运用新形成的内容,完成某种工作。”这句意思是,需要唤起学生的旧表象的已知经验,把旧知识(已知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起来,同化进自己的知识。    ...

德育 (一)

               德育 就是所谓的 道德教育 。虽然本文只能略谈教育家杜威、叶圣陶,苏霍姆林、蔡元培的德育观点。之后再谈及学校的道德教育。希望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首先,德育不可能只是纯粹谈到的“道德教育”,它还涉及人际关系(社会情感)、人的情感和动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社会效率等等。本文主要观点是, 学生需要在生活上的人际交往上,培养道德情感。                我们先分为两个概念来谈,即动机和性格( 内部 ),以及行为和结果( 外部 )。也就是,一个人要有 善意的动机(内部) ,实施一个 助人行为(外部) ,那个人也能预判这个行为可以为他人带来利益的 结果(外部) 。                此外, 道德情感是从社会情感发展而来 。也就是,学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培养道德情感。在杜威的《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术语“同情”,杜威定义为:“ 同情就是复制了他人的体验,并且认识到这种情感只是他人的体验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可以理解别人的情感,把别人的情感复制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区分这是别人的情感。 这个“同情”是基础,当它透过人际交往发展成“利他情感” ,就可以实现 道德教育 。例如,学生与朋友交流,学生理解朋友的情感(同情),之后认可他的朋友,诚心诚意地愿意帮助这个朋友(利他情感),这个时候道德教育才会起到作用。杜威认为:“只有在学生以同理心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没有同理心,这种课程就不会对性格有什么影响”                如若不然,即学生是 按照“道德原则”来实施道德,忽视学生内部的兴趣和动机 ,(所谓的 迷信道德权威 ),会引起 道德勒索 的现象。例如,老师用说教式的道德...

如何培养自信心?(一)

 如何培养自信心(一)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 行为改变思想 。也就是只要在行为上作出自信的样子,即可在情感和认知上获得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 意识流 。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就是人的意识具有流动的性质,比如说河流。虽然同是水,但水和水之间却有细微的差别。例如河流的矿物成分、流动速度、水流形状、水流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人的意识也一样。例如,今天你听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获得愉悦的情感。明天你再听,虽然你也会获得愉悦的情感,但和昨天比,已经有细微的区别了。这个意识流揭示人的内在精神的可变性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接着,我以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津巴多监狱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招募24位心理状况稳定、无犯罪史的男士作为实验参与者。他也在研究所建设一个模拟监狱。津巴多把他们分成两个角色,一个是狱警、一个是囚犯。他们扮演各自的角色。开始,穿着狱警制服的人还挺客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无师自通,直接打压囚犯。而囚犯也没做什么坏事。但也表现出胆小的性格,遭受到不好的对待,毫无反抗意识。虽然这实验到了第六天就被迫终止了。                上述的津巴多监狱实验,揭示了 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微妙关系 。根据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观点,因为扮演狱警的人作出相关的狱警行为,所以在认知上才会变成狱警。囚犯作出害怕和犯人的行为,这也让囚犯变得胆小。综合上述观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 我们的自尊和自信是因为内脏和器官而变化的,而不是因为感觉,更不是因为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 。”因为威廉詹姆斯认为, 身体的行为引起感觉器官的感觉,这种感觉引起思维,思维才得出结论 。因此,行为的确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接着我们谈 认知失...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以杜威的教育观点为主)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杜威先生认为:“ 教育即成长 。”这是非常核心的教育本质。本文将以杜威的“教育即成长”为核心,探讨“成长”与“生活”、“习惯”、“控制环境的能力,以此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实践中学习”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会探讨一些网络上的教育观点。                杜威认为 教育即生活 ,因为人从婴儿直到老年的一生,都需要生活。因此,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在 生活中成长就是教育的本质 。                杜威认为“教育即成长”,这涉及 培养习惯 。杜威:“习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习惯通过控制动作器官而主动地控制环境”。例如,当学生控制动作器官,培养阅读行为,使之成为习惯。往后他们可以自发地阅读,同时也会获得阅读的能力。另一例子是,我们可以控制动作器官,来制作糕点(控制环境),实现出产糕点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获得制作糕点的知识和能力(能力获得成长)。然后你们也会发现做糕点的人因习惯而可以动作娴熟地制作糕点。这个见解也指出“ 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 ”的重要性。因为实践久了就变成习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至最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一定总会有一个目标追求,才会获得积极情感(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的观点也这么认为)。杜威认为:“ 意志行动是以一个观念为开端、以实现该观念为终点的。 ”观念可以源自于人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学生有动机要考好成绩(观念),他们会积极学习(行动),并在考试中考好成绩(实现目标)。综合这段的观点,我们可以获得结论是,控制自然环境能力的成长,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渴望的目标。这符合人的心理规律/人性。       ...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虽有其价值所在,然而却也有弊端。本文从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 杜威先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角度 来介绍,行万里路的直接生活经验,以及读万卷书的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                首先,谈及直接生活经验时,我需要介绍 知识的元素 ,这就涉及人的 五个感觉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还有一个是温觉,也就是感受温度的感觉。这五个感觉器官透过物理刺激,获得感觉素材。但需要注意的是,感觉无法构成知识。                根据杜威对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如何透过这些感觉元素来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那就是涉及统觉,也就是结合上面五个感觉元素构成的统觉。(也就是, 各种感觉元素被陆续地纳入一个整体之中 )例如一个孩子可以透过玩球的活动。孩子透过视觉认识球的颜色、形状。他摔打那球,球撞击到地面发出的声音,可以被孩子的听觉所认识。透过触觉来认识球的粗糙感觉。透过各种感觉元素来认识那个球,以此获得球的知识。                卢梭的教育观点是:“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也包括身体健康。因此,根据上面获得知识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一定是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基础,才可以实现教育的意义。因此,学生应该减少熬夜学习、生活作息不正常、不均衡饮食等等会损及健康的活动。                现在我们将进入读万卷书的间接经验的讨论,这涉及阅读、听取别人的生活经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贬低了间接经验的优势。间接经验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的知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来获得知识。例如,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符号来进行阅读,理解古今中外的学者的见解,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