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耳熟能详的谚语,虽有其价值所在,然而却也有弊端。本文从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杜威先生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来介绍,行万里路的直接生活经验,以及读万卷书的间接经验,哪个更重要?
首先,谈及直接生活经验时,我需要介绍知识的元素,这就涉及人的五个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还有一个是温觉,也就是感受温度的感觉。这五个感觉器官透过物理刺激,获得感觉素材。但需要注意的是,感觉无法构成知识。
根据杜威对知识的定义,“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人如何透过这些感觉元素来获得客观世界的知识?那就是涉及统觉,也就是结合上面五个感觉元素构成的统觉。(也就是,各种感觉元素被陆续地纳入一个整体之中)例如一个孩子可以透过玩球的活动。孩子透过视觉认识球的颜色、形状。他摔打那球,球撞击到地面发出的声音,可以被孩子的听觉所认识。透过触觉来认识球的粗糙感觉。透过各种感觉元素来认识那个球,以此获得球的知识。
卢梭的教育观点是:“教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这也包括身体健康。因此,根据上面获得知识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一定是以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基础,才可以实现教育的意义。因此,学生应该减少熬夜学习、生活作息不正常、不均衡饮食等等会损及健康的活动。
现在我们将进入读万卷书的间接经验的讨论,这涉及阅读、听取别人的生活经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贬低了间接经验的优势。间接经验有助于我们拓展自己的知识,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来获得知识。例如,我们可以透过语言符号来进行阅读,理解古今中外的学者的见解,包括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
一言以蔽之,杜威认为:“因为要领会事物的唯一方法,就是亲自去体验,获得最直接的经验。”。这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看到一幅画受到感动的感觉,以及阅读画的理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当然直接经验也有局限性,因为它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犹如在囚笼般,只能和几个少数的人接触,无法拓展知识。但庆幸的是,我们还有一个经验,那就是间接经验,它可以有效的突破直接经验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该要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之后再透过阅读来积极拓展自己的间接经验。这才是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的一种较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杜威《心理学》
2 杜威《民主与教育》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