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以杜威的教育观点为主)
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哲学家杜威先生认为:“教育即成长。”这是非常核心的教育本质。本文将以杜威的“教育即成长”为核心,探讨“成长”与“生活”、“习惯”、“控制环境的能力,以此实现自己的目标”,“从实践中学习”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会探讨一些网络上的教育观点。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因为人从婴儿直到老年的一生,都需要生活。因此,教育不可能脱离生活,在生活中成长就是教育的本质。
杜威认为“教育即成长”,这涉及培养习惯。杜威:“习惯就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习惯通过控制动作器官而主动地控制环境”。例如,当学生控制动作器官,培养阅读行为,使之成为习惯。往后他们可以自发地阅读,同时也会获得阅读的能力。另一例子是,我们可以控制动作器官,来制作糕点(控制环境),实现出产糕点的目标。同时我们也获得制作糕点的知识和能力(能力获得成长)。然后你们也会发现做糕点的人因习惯而可以动作娴熟地制作糕点。这个见解也指出“从做中学/从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因为实践久了就变成习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底层开始至最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一定总会有一个目标追求,才会获得积极情感(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的观点也这么认为)。杜威认为:“意志行动是以一个观念为开端、以实现该观念为终点的。”观念可以源自于人的兴趣和动机。例如学生有动机要考好成绩(观念),他们会积极学习(行动),并在考试中考好成绩(实现目标)。综合这段的观点,我们可以获得结论是,控制自然环境能力的成长,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自己渴望的目标。这符合人的心理规律/人性。
还有一点杜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就是经验的再造或重组。这种再造或重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这句话要一言以蔽之就是,“我们说一个人知道他在做什么,或者说他能设想某些结果,就是指他能预料将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他会预先做准备以便获得有益的结果,避免不良后果”。例如,一个孩子看到火焰,伸手碰触后,感觉很烫。孩子把“接触火焰”和“烫”链接起来。为了不要被烫伤(负面结果),而不去接触火焰(控制自己的行为,实现好的结果)
接着,现在网络有很多教育观点,例如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教育”一词放在“教育即成长”的意义就可以实现。如果放在考试、获得文凭、获得好的工作就不正确,因为这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迷信权威论(在心理学,人的心智是探究活动。再加上迷信权威会让人放弃独立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上的成长)以及教育的本质是教出诚实的孩子(德育的一环,情感教育的成长。但还不算教育的本质)等等。但基本上还是杜威谈的教育观点是比较符合教育的理论。
本文谈到杜威的“教育即成长”,指发展自己的能力,养成习惯,并控制动作器官实现自己内心的目标。因此,学生除了可以从老师、教科书上学知识。也应注重生活知识的发展。同时也要发展自己的学习能力(杜威和叶圣陶的观点),养成自学的习惯,实现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杜威《心理学》
3 杜威《我们如何思维》
4 心理学家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5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意义地图: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