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一)

            德育就是所谓的道德教育。虽然本文只能略谈教育家杜威、叶圣陶,苏霍姆林、蔡元培的德育观点。之后再谈及学校的道德教育。希望可以为德育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首先,德育不可能只是纯粹谈到的“道德教育”,它还涉及人际关系(社会情感)、人的情感和动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社会效率等等。本文主要观点是,学生需要在生活上的人际交往上,培养道德情感。


            我们先分为两个概念来谈,即动机和性格(内部),以及行为和结果(外部)。也就是,一个人要有善意的动机(内部),实施一个助人行为(外部),那个人也能预判这个行为可以为他人带来利益的结果(外部)


            此外,道德情感是从社会情感发展而来。也就是,学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培养道德情感。在杜威的《心理学》中的心理学术语“同情”,杜威定义为:“同情就是复制了他人的体验,并且认识到这种情感只是他人的体验。”。这句话的意思是,学生可以理解别人的情感,把别人的情感复制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可以区分这是别人的情感。这个“同情”是基础,当它透过人际交往发展成“利他情感”,就可以实现道德教育。例如,学生与朋友交流,学生理解朋友的情感(同情),之后认可他的朋友,诚心诚意地愿意帮助这个朋友(利他情感),这个时候道德教育才会起到作用。杜威认为:“只有在学生以同理心关注别人的思想感情并受到激励时,这样的课才有效果。如果没有这种关注别人感情的态度,没有同理心,这种课程就不会对性格有什么影响”


            如若不然,即学生是按照“道德原则”来实施道德,忽视学生内部的兴趣和动机,(所谓的迷信道德权威),会引起道德勒索的现象。例如,老师用说教式的道德观,让学生要“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圣人就是为别人着想的人,学生应该要经常为别人着想”。听话的学生奉为真理,行为上也的确是因“教师的忠告”而去助人,但情感上却不喜欢这么做。(也许学生还会很疲倦)从长远来看,这样做的道德教育会引发很多潜在问题。


            杜威认为,书籍、别人口中的道德知识,对学生来说只是语言符号,不算他们的直接生活经验。透过实际的人际交往,学生才能体验并内化道德品质,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杜威:“知识这个名词用来指两种很不相同的东西,一种是亲切的和有生命力的真知灼见——在经验中获得和经过经验的信念,一种是第二手的、基本上是使用称号的认识,人们一般相信如此——一种没有生命力的遥远知识”,如果道德知识是二手的,就很难实现道德教育。唯独在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所获得的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那才是真知识。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德育观点:“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基本上叶圣陶先生的德育观点也和杜威的见解一致。因此,与其采用说教式的道德教育,不如在人际交往中实践道德。


            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学会从人际交往中,培养道德情感。在学校,根据苏霍姆林的观点,情感教育中教师需以身作则,要保持友善。学生自然而然会学习老师的友善态度。(老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此外,中国教育家蔡元培的教育观点是,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了有效发展这个人际关系,也可以采用21世纪教学法,即分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从分组讨论活动中,有人际交往,促进道德情感的培养。

            一言以蔽之,学生需要在人际交往中才能实现道德情感,包括亲子关系、兄弟姐妹的关系、友谊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等等。而非依靠说教式的道德观,因为说教式道德观是间接经验,没有生命力的道德观。只有从生活上的人际交往所获得的有生命力的道德观,才是真正的真理。因此,在学校教学法方面,也应该让学生多参加具有社会环境的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分组讨论教学法等等。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杜威《心理学》

3 叶圣陶《改善生活方式》

4 苏霍姆林《给教师的建议》

5 蔡元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

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实现它

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