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本教学规律(一)
本文将谈及一个教学规律的重要观点,那就是在教学上,需要把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我将以教育家杜威、第斯多惠、皮亚杰探究这个观点。同时也会谈及迷信权威的对学生的思考的弊端。
首先,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论,即图式(人已有的知识)、同化、顺应、组织。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图式(自身已知知识)
解释:也称认知结构,个体所构建的有关思维和动作的组织化的模式,用于解释一些相关经验。
- 孩子认为:所有四只脚的动物都是猫。
2 同化
解释: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的过程。
-当孩子第一次见到有四只脚的马,他们把马同化进已知图式,从而认为马也是猫。
3 顺应
解释:通过调整以适应环境需求的先天倾向
-当孩子意识到,马和猫的体型和声音都不一样。这时产生认知冲突,即孩子会问:“这是什么?”,之后就会赋予新名字,那就是马。
4组织
解释: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复杂的结构。
例子:知道有马的概念和猫的概念。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对教育界的启发是,第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知知识(认知)为基础,才能发展知识。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学习。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课堂教学必须顺从学生的观点和发展水平”。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观点:“教学的第一步就是“预备”。所谓预备,就是唤起旧表象的特殊活动,使它升到意识的表面,用来同化新的表象。在提出新教材之后,接着就是新旧表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再进一步就是运用新形成的内容,完成某种工作。”这句意思是,需要唤起学生的旧表象的已知经验,把旧知识(已知经验)与新知识的联系起来,同化进自己的知识。
综合皮亚杰、第斯多惠、杜威的教育观点都认为,教学上需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内容联系起来,才可以发展他们的知识。
接着,我们谈杜威对师资培育的看法,即杜威认为要培养一个独立思考、反思和探究式的教师。例如,学生学习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反思及探究式教师会反问自己(也会反问学生):学习如何分辨上弦月和下弦月有何意义?过去的人类,是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这个知识?这知识对我们生活会有怎样的影响?学会后我们是否能够凭借月亮的形状来观察农历的上旬和下旬?甚至是知道今天是农历几号、离初一、十五有多久?(而无需翻阅日历)如此一来,学生对月亮就有新的含义。也许他们读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生还问一句,“李白看的明月是什么样的月?这样做,学生的生活经验透过探究式教学,得到提升。
迷信权威会造成很多问题,在此我只举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知识无法丰富日常生活的经验”。第二个问题是“削弱学生原有思考的活力与效力”。例如迷信权威的人可以直接教“上弦月就是一种月亮是农历的每月初七、初八,月球与太阳相距90度。”迷信权威者把学校知识和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分隔开来,引起学生无法把知识同化进生活经验,只是当作知识死记硬背,从而削弱学生原有思考的活力。另外,知识是探究的过程所获得的,如果把知识当作现成的权威教授,忽视知识探究的过程,也会削弱学生思考的动力。
一言以蔽之,教学有一个重要规律,那就是把教学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甚至可以让学生主动把教材内容与自身的经验建立联系。如此一来是比较符合心理学规律的,而且也要严禁迷信权威渗透到教学。因为这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
2 杜威《民主与教育》
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4 王清思《教育理论与实务的关系:剖析杜威对师资培育的看法及其对现今的启示》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