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信心?(一)
如何培养自信心(一)
本文的中心观点是行为改变思想。也就是只要在行为上作出自信的样子,即可在情感和认知上获得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意识流。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就是人的意识具有流动的性质,比如说河流。虽然同是水,但水和水之间却有细微的差别。例如河流的矿物成分、流动速度、水流形状、水流所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人的意识也一样。例如,今天你听了一首好听的歌曲,获得愉悦的情感。明天你再听,虽然你也会获得愉悦的情感,但和昨天比,已经有细微的区别了。这个意识流揭示人的内在精神的可变性是不可动摇的事实。
接着,我以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津巴多监狱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津巴多招募24位心理状况稳定、无犯罪史的男士作为实验参与者。他也在研究所建设一个模拟监狱。津巴多把他们分成两个角色,一个是狱警、一个是囚犯。他们扮演各自的角色。开始,穿着狱警制服的人还挺客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无师自通,直接打压囚犯。而囚犯也没做什么坏事。但也表现出胆小的性格,遭受到不好的对待,毫无反抗意识。虽然这实验到了第六天就被迫终止了。
上述的津巴多监狱实验,揭示了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微妙关系。根据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观点,因为扮演狱警的人作出相关的狱警行为,所以在认知上才会变成狱警。囚犯作出害怕和犯人的行为,这也让囚犯变得胆小。综合上述观点,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我们的自尊和自信是因为内脏和器官而变化的,而不是因为感觉,更不是因为周围人对我们的态度。”因为威廉詹姆斯认为,身体的行为引起感觉器官的感觉,这种感觉引起思维,思维才得出结论。因此,行为的确可以改变人的思想。
接着我们谈认知失调理论,当自卑的人做出自信的行为,他会因原始性格(自卑),而产生不适感(认知失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减少这个认知失调,内在认知就必须服从外显行为的特征,从而改变人的内在认知。这也为“行为改变思想”的理论提供重要依据。
另外,在认知神经科学也有证据证明透过作出自信的行为唤起一些调节情绪的功能。
在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乔丹彼得森也主张,有自信的人做出自信的行为,周围的人也会信任你,把机会给你。而你也可以获得机会,并透过别人对你的信任,变得更自信,起到正向循环的作用。因为周围人是透过你的行为来判断你的内心世界。如果你自卑,就可能周围人也不信任你,而你也因为这件事情而感到更自卑,起到负面循环的作用。笔者希望读者可以努力朝正向循环的方向发展。
最后,我略谈习得性无助的概念。习得性无助就是一个人长期受到环境打压,之后明明有机会摆脱困境,但他因无助感,也不打算继续努力,索性摆烂,变得虚无主义。(因为他会认为“反正努力也改变不了环境”)因文章过长,所以我不提及相关实验。不过这个事实也证明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高见,即人要学会控制自然环境,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教育观点。(想了解更多,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教育的本质》的文章,可参阅这个文章)。如此一来就可以避免习得性无助。因为习得性无助是受环境控制,而杜威的观点是让人有控制自然环境的能力。
总而言之,如果想要获得自信,只需在行为上作出自信的行为,包括抬头挺胸、绽放笑容、双手叉腰等等有力量的姿势,就可以由外至内的发生改变,从而培养自信心。所以,请慎重对待你们的身体行为,因为自卑的行为也会引起自卑情感。自信的行为会引起自信情感。不过人是喜欢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的。因此,最好要勇于做出改变才可以收获美好果实。
言尽于此,希望透过本文可以唤起读者的醒觉意识,透过行为来改变思想,从而改变命运。因为行为改变思想,行动决定命运。(根据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行为改变思想》
2 教育家杜威《民主与教育》
3 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
4 蔡厚德《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视角》
5 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6 兰迪·拉森 ,戴维·巴斯 《人格心理学—— 人性的科学探索(第二版)》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