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上引导及帮助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论述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注重人的生命及价值。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 图式(自身已知知识)
解释:也称认知结构,个体所构建的有关思维和动作的组织化的模式,用于解释一些相关经验。
- 孩子认为:所有四只脚的动物都是猫。
2 同化
解释:把新经验纳入已有图式的过程。
-当孩子第一次见到有四只脚的马,他们把马同化进已知图式,从而认为马也是猫。
3 顺应
解释:通过调整以适应环境需求的先天倾向
-当孩子意识到,马和猫的体型和声音都不一样。这时产生认知冲突,即孩子会问:“这是什么?”,之后就会赋予新名字,那就是马。
4组织
解释:重组已有图式,形成新的、更复杂的结构。
例子:知道有马的概念和猫的概念。
我相信大家已经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有了初步理解。接下来我将根据自己的观点来论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第一、允许学生犯错,让他们从错误中学习及成长。因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揭示,人的认知是原有图式(已有经验及知识)发展成更复杂的图式,需要经过“同化”和“顺应”。例如一个学生根据已知的生活常识在作文上写了“bojio”的闽南方言。只需要在学生的认知上稍微点拨、指导他一下。他就会发生“同化”和“顺应”,实现成长。唯有犯错能引起“顺应”的阶段,随后形成更复杂的认知图式。
其次是因材施教。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独特的原有图式(已知经验),“同化”和“顺应”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法。例如一个学生喜欢听,就采用“讲授法”。学生喜欢聊天,就采用“小组讨论学习法”。学生喜欢阅读,就采用“阅读法”及教师推荐几本书给学生读。学生喜欢看视频,可以采用“视频导入法”。学生喜欢看图片,可以采用“图片导入法”。学生喜欢玩游戏,就在课堂上适时把教学内容和游戏元素结合起来,实施“游戏教学法”。如此一来就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创造及给予学生适合的学习环境及教学法,来帮助学生成长。
接着,知识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因为原有图式需要经过“同化”和“顺应”,才能重组图式,形成新的图式。这也鼓励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已有经验)为起点,把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没有在学生的原有图式的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例如,喜欢玩手机的学生不懂“说明文”的概念,那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说明手机的颜色、形状及功能。随后再解释这就是说明文,即说明事物的性质、功能。(当然也有事理说明文)。这也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而学习)
最后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因为每个学生的原有图式及成长能力都不同。因此,学生需要与自己比,取得进步。例如一个学生在第一场考试考获40分。第二场考试考获50分,学生进步了10分,也算是成长。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大有裨益。如果跟人家比,产生良性竞争甚好。但是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恶性竞争。到时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切不可把竞争美名其为“切磋”。
一言以蔽之,根据笔者的观点,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看待“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对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启发。当中包括“允许学生在学习上犯错”、“因材施教”、“知识需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不要跟别人比,跟自己比”。
参考文献:
1 David R. Shaffer & Katherine Kipp 《发展心理学(第八版)》
2 杜威《民主与教育》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