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实现它

                本文中心观点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将谈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杜威、马斯洛以及阿德勒的观点。


                首先,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认为,人需要有一个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实现这个目标,才能够获得积极情绪。如果没有目标,人就只能浑浑噩噩、躺平式地过日子。至于这个目标是什么?它与个人的热情、兴趣的事物有关。有的人想成为教师、有的人想研究学问、有的人想成为作家、甚至有的人只是纯粹想获得信心而已。每个人的兴趣、热情的事物都有独特性,有的觉得成为作家很有意义,但在其他不感兴趣的眼里,则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寻找目标需根据个人的热情、兴趣,而不是依据社会群体,甚至是跟着权威人士。


                接下来,心理学家杜威认为,“意志行动是以一个观念为开端、以实现该观念为终点的。”也就是说,杜威认为意志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个体的目标。学生具有一个观念的目标,为了实现它,学生会分析物质世界的条件,知道达成目标的方法后,努力实践,最终达成目标。例如一个学生想在足球比赛中获胜(观念/目标),他会加紧练习、请教足球教练以及队员等等(分析物质世界的元素,采取行动)。最终实现在足球比赛中获胜(达成目标)。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人的意识本来就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而存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由底层到顶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是慢慢晋升。例如一个人饿肚子(生理需求),他的其他需求就变得不重要了。当他饱腹后,就会开始追求安全需求。当这个需求也被满足后,他又追求人际关系(爱与归属需求),以此类推。但需求之间是同时存在的,只是渴望程度不同。例如对安全需求的重视就是50%,人际关系需求40%,以此类推。这个事实说明,人是处于不断追求目标的状态,满足安全需求就追求人际关系,满足人际关系需求就开始追求自尊需求(来自他人的重视和认可)。


                接着,心理学家阿德勒也提出”自卑情结“的概念,具体有多个方式体现,其中之一是,一个人刻意不全力以赴地实现目标。这样一来,即使失败,他们也会安慰自己说,“我没用尽全力而已,如果我全力以赴,我也能成功”,以这个想法来保护自己。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认为,这是不可取的想法。因为它是自欺欺人,最后让一个人虚度一生。因此,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提出,人害怕改变和失败,进而引发负面情绪,让自己止步不前。但如果试想看,未来十年你也会继续碌碌无为,最后一事无成。而且你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弱,最后真的完全没有能力实现目标。这样想,那些负面情绪不足为惧,因为这个未来的结果更糟糕。因此乔丹彼得森鼓励人们一定要设立目标,并勇于实现这个目标,多与昨天的自己比较,今天自己有没有比昨天的自己更接近目标?这样做远比与别人攀比更有效。


                一言以蔽之,每个人需要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实现它。这个目标需要满足个人的热情和兴趣。(只要不伤天害理就好。你可以问你自己最需要和想要什么事物?再努力实现它)因此,在教育上也应该让学生多发掘自己的兴趣,让他们设立一个目标,并全心投入地实现它。这样就可以获得积极情绪。乔丹彼得森也有提及,你们可以设置一些小目标,渐进式地进步,慢慢达成自己的大目标。这样也是可行。


参考文献:

1 乔丹彼得森《人生十二法则》

2 乔丹彼得森《意义的地图: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3 杜威《心理学》

4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5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6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

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