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本文将分为两种经验,即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同时会分别论述两种经验的性质以及教育上的观点。
首先,在心理学上,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先生提出,五个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形成综合五个感官知觉的统觉,以此认识事物。这是直接生活经验。例如,老师用讲义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室,可以透过听觉来听老师讲解,用视觉来看老师的讲义,把视觉和听觉的信息进行联合,以此认识知识(讲授法)。
其次,在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有相应的大脑认知神经加工。此外,大脑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等等也有相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例如记忆的巩固需要涉及大脑的海马等等。此外,阅读也会涉及大脑的视知觉机制、注意力机制、记忆力机制、语言机制等等。所以任何阅读的信息,都需要经过认知神经加工,才能够进入心理意识层面。
透过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在教育上,身体健康才是基石(杜威和卢梭的观点),任何忽略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教育观点都是不好的。因为他们只关注心理层面的意识,例如透过记忆来丰富心理意识的知识,但忽视大脑需要经过一段认知神经加工,才能把信息输入进心理意识层面。于是得出了这个不好的结论,例如为了学习、可以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三餐不定时等等。因此,本文需着重强调卢梭和杜威的教育观点,即教育上身体健康才是基础。
接着,间接经验就是从别人口中所听到的信息,或者所阅读的信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间接经验可以跨越时空,丰富人的知识。在这里,间接经验可以指导直接生活经验,甚至改变人的自然环境,那才是学以致用。因为杜威的观点是,间接经验就是一个观念,它需要透过身体的行为来实践这个知识,改变自然环境,才能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改变命运”的观点需要建立在学以致用的前提,才能成立。不然知识是一个精神的观念,无法改变自然环境,很自然引起“读死书”的观点。然而阅读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根据蓝伟莹的《教学力:深化素养学习的关键》有谈到,教师的知识程度到哪里,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程度到哪里。例如教师传授SPM华文文学的文选的宋词五首,谈到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如果单纯迷信权威,只是照着课文来教,而没有阅读相关资料,就会限制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可以阅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的课外知识,就可谈及辛弃疾的词和苏轼的词的一些区别(苏轼的词的感情多是超然脱俗,辛弃疾是用生命来言志,表达自己的志向。此外,辛弃疾的词爱用典故,包括历史典故和神话典故。)如此一来,学生就可以丰富辛弃疾的词的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上,教师也应丰富自身的知识,而非单纯迷信权威。(虽然也可以请教权威,但还是要自己多多充实知识。因为哪个权威会一直无条件地帮那位教师?)
另外,教师也可推荐好书给学生阅读。(前提是教师本身需有阅读习惯,知道哪本书是好的,哪本是不好的)。因为学生除了透过从教师的口头语言和讲义来获取知识,也可以透过书面语言来获得知识。口头语言用文字写进书面,就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也具有增进学生的间接经验的作用。
此外,我将论述用另一个视角的两个观点,例如重视直接经验、忽视间接经验,以及重视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生活经验。
重视直接生活经验、忽视间接经验,会造成认知受到局限。例如知识匮乏的网络教师传授作文秘籍就是,“写日记可以增强写作能力”。一个小时半都是重复论述这个观点,学生上完课就只是学到“写日记可以提升写作能力”。或者他只能模仿别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其他老师提出:“写记叙文开头写排比句,结尾写排比句。”那个教师也只是鹦鹉学舌地模仿,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同时他也不自觉问题出在哪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阅读,丰富自身的间接经验,用间接经验指导生活经验。例如读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的教师,会理解学生是运用他们已经拥有的旧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点。教师就可以尝试把新知识与学生的已知知识建立联系。这样就是教导有方、颇有章法。
此外,重视间接经验、忽视直接生活经验的情况则是,如杜威所言,即学生具有丰厚的间接经验的知识,但却失去用身体实践知识的能力。例如学生学了很多知识,包括科学、数学、地理等等,但不被鼓励游戏活动(不是网络游戏,是实体游戏)。结果就是,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但使用那些知识的能力却消失了,比如学习科学只是拿来考试,对生活没有用处。因此,杜威也是提倡学生可以做家务。他也提倡在学校多执行具有社会环境的活动。(直接经验)。例如在教学上实施21世纪教学法,即分组讨论教学法,它能够让学生发表见解以及培养人际交往的能力。(直接经验)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建立联系才是最佳的教学方法。再举一例就是,学生学了很多知识,但在做糕点的工作上会用到人际交往能力、制作糕点的知识而已。没有用到学校的知识。这就是分隔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弊端。
最后,根据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的观点,直接生活经验具有紧迫性、亲切性。而间接经验则具有遥远性、无生气性、冷谈性。一个读战争的书籍的人(间接经验),以及饱受战争的苦的人(直接经验),他们的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但直接生活经验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间接经验则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对知识的见解是,学生以自己为中心,透过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经验,来学习对自己有用处的知识,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知识树,知识树的分支都是自己会用到的知识。不过在中学学校的科目安排上,各科目都是分开来的,例如,科学归科学,数学归数学。(学校教育问题之一)因此,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教育观点是,教师最好除了专业在他的领域,也要博学其他科目的基础知识。因为学生不只是学习一个科目而已,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帮助学生,让学生可以把各科目的知识触类旁通。一言以蔽之,学生可以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之后可以丰富自身的间接经验。这才是最理想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杜威《心理学》
3 叶圣陶《教育与人生》(书籍,不是文章)
4 蔡厚德《生物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5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6 蓝伟莹《教学力:深化素养学习的关键》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