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教育

                 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动力。兴趣在教育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本文的重要观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21世纪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尊重学生的内部兴趣远和近的概念、以及培养业余兴趣的活动的重要性。


                杜威认为,学生的兴趣是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另一方面是采取一种行动趋向,来保证得到较好的结果,防止较坏的结果发生。例如,学生明天要去郊游,但明天下雨。于是他们开始关心下雨的事实(未来结果的关心)。他们决定延迟到后天晴天时才去郊游。(采取一个行动趋向,获得好结果)。这个事实说明,除非知识点可以影响学生的生活,不然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学习那个知识点。这也强调把知识联系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杜威认为,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纪律。例如,学生对写小说有兴趣,他就会为了完成小说(未来结果的关心),而持续付出努力,当中包括注意写作材料、叙述手法、内容、人物塑造、情节等等(行动趋向)(在那之前先掌握基本技能,即握笔、认字、写字等等。),直到写完整部小说。这也训练学生坚持不懈做事的毅力,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这个事实也意味着教师可以采用21世纪教学法,即游戏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例如在课室,教师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进行小组比赛。每个人需讨论特定现代诗的意象,并把意象的词圈起来。最正确的那组可以获得奖励。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为了在游戏中获胜(未来结果的关心),而调动自身的注意力,自律地寻找现代诗的意象(行动趋向)。因此,21世纪教学法是非常科学及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式。如果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例如“灌输式教学法才是正宗的教学法”的传统观念,采用21世纪教学法,一定可以让学生获益良多。


                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反馈来探明学生的兴趣。因为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杜威认为,每个人的兴趣是独一无二。一件事情对一个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但在其他人眼里却是一文不值。例如喜欢读杜甫的《登高》的学生,他对杜甫的《登高》的认知,也许比其他人更加认识杜甫的《登高》,因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认为,兴趣引导注意力。那个人会非常有兴趣了解特定事物,透过注意力获得事物的内容和意义。(注:随后人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可以把注意力放在不感兴趣的内容。这也是引发不需关心学生内部兴趣的负面教育观点。)因此,在教学上可以尊重学生的内部兴趣。学生也会因兴趣受到尊重和产生自尊感,对那个尊重他的兴趣的人也会产生敬意。因为尊重学生的内部兴趣等于尊重学生这个个体。(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和马斯洛的观点)


                承接上述观点,有的教学法只注重有趣、幽默。然而幽默感只是饭后的甜食,不是主食。(卡耐基的观点),而且杜威批评过,运用外部兴趣因素,强加在不感兴趣的教材上,这是“施舍”的教育理论。(这是中策,比起照本宣科)。上策则是要把教材联系学生独特的内部兴趣和学生的生活经验。


                杜威也提出,远和近的概念“远”就是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知识对学生来说很遥远)。“近”就是学生的已知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来说很接近的知识)。太远的知识点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丧失学习兴趣。太接近(太容易)的知识点,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因此,维持学生的智力兴趣最好方式就是,提供一个远(不会太远的程度)的未知知识,允许学生调用自身的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近),来认识和理解那个远的知识点(新知识)。例如教师教说明文(远的知识),可以教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随后说明文的内容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近的知识),比如“如何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直接教一堆说明文的“癌症”知识点。循序渐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这也意味着,探究式学习才是最佳的学习之道。


                其他教育观点是,兴趣不能当饭吃。我认为,学生在顾及生活之余,可以培养业余兴趣。(如果学生从事的职业感兴趣就更好)中国现代思想家胡适先生:“一个人应该有他的职业,又应该有他的非职业的玩意儿。不是为吃饭而是心里喜欢做的,用闲暇时间做的,——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有时候,一个人的业余活动也许比他的职业还更重要。”(胡适先生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也许在他感兴趣的领域可以做出好的成绩。)例如一个老师具有教师的职业,也可以从事他感兴趣的写作领域。说不定可以成为文学家。


                综合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兴趣在教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上需要发现和尊重学生的内部兴趣联系生活经验。同时也要注意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新知识,以此维持学生的智力兴趣。此外,采用21世纪教学法来改善传统教学、因材施教。最后也要培养业余爱好的活动。切记在教育上不可忽视学生的内部兴趣。


参考文献:

1 杜威《民主与教育》

2 杜威《我们如何思维》

3 杜威《心理学》

4 乔丹彼得森《意义的地图:如何活出生命的意义》

5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

6 卡耐基《请你讲重点:卡耐基魅力演讲的艺术》

7 胡适《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

8 威廉詹姆斯《行为改变思想》

制作者:博客Jayden Lee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哪个更重要?

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实现它

教育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