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九月, 2024的博文

树立目标,全力以赴实现它

                    本文中心观点就是, 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一个目标,并全力以赴地实现这个目标。 本文将谈及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杜威、马斯洛以及阿德勒的观点。                     首先,心理学家乔丹彼得森认为,人需要有一个 目标 ,并 全力以赴 地实现这个目标,才能够获得 积极情绪 。如果没有目标,人就只能浑浑噩噩、躺平式地过日子。至于这个目标是什么?它与个人的热情、兴趣的事物有关。有的人想成为教师、有的人想研究学问、有的人想成为作家、甚至有的人只是纯粹想获得信心而已。每个人的兴趣、热情的事物都有独特性,有的觉得成为作家很有意义,但在其他不感兴趣的眼里,则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寻找目标需根据个人的热情、兴趣,而不是依据社会群体,甚至是跟着权威人士。                     接下来,心理学家杜威认为,“ 意志行动是以一个观念为开端、以实现该观念为终点的 。”也就是说,杜威认为意志就是帮助我们实现个体的目标。学生具有一个观念的目标,为了实现它,学生会分析物质世界的条件,知道达成目标的方法后,努力实践,最终达成目标。例如一个学生想在足球比赛中获胜(观念/目标),他会加紧练习、请教足球教练以及队员等等(分析物质世界的元素,采取行动)。最终实现在足球比赛中获胜(达成目标)。这个事实告诉我们, 人的意识本来就是帮助我们实现目标而存在 。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需求层次理论 ,由底层到顶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是慢慢晋升。例如一个人饿肚子(生理需求),他的其他需求就变得不重要了。当他饱腹后,就会开始追求安全需求。当这个需求也被满足后,他又追求人际关系(爱与归属需求),以此类...

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在生活。本文将分为两种经验,即 直接生活经验 和 间接经验 。同时会分别论述两种经验的性质以及教育上的观点。                首先,在心理学上,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先生提出,五个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形成综合 五个感官知觉的统觉 ,以此 认识事物 。这是 直接生活经验 。例如,老师用讲义传授知识,学生在教室,可以透过听觉来听老师讲解,用视觉来看老师的讲义,把视觉和听觉的信息进行联合,以此认识知识(讲授法)。                   其次,在 认知神经科学 的研究中,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都有相应的大脑认知神经加工。此外,大脑的注意力、记忆力、语言等等也有相应的认知神经机制。例如记忆的巩固需要涉及大脑的海马等等。此外,阅读也会涉及大脑的视知觉机制、注意力机制、记忆力机制、语言机制等等。所以任何阅读的信息,都需要经过认知神经加工,才能够进入心理意识层面。                透过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在 教育上,身体健康才是基石 (杜威和卢梭的观点),任何忽略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教育观点都是不好的。因为他们只关注心理层面的意识,例如透过记忆来丰富心理意识的知识,但忽视大脑需要经过一段认知神经加工,才能把信息输入进心理意识层面。于是得出了这个不好的结论,例如为了学习、可以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三餐不定时等等。因此,本文需着重强调卢梭和杜威的教育观点,即教育上身体健康才是基础。                接着, 间接经验 就是从别人口中所听到的信息,或者所阅读的信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间接经验可以跨越时空,丰富人的知...

兴趣与教育

                      兴趣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动力 。兴趣在教育上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本文的重要观点是,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 21世纪教学法(游戏教学法) 、 尊重学生的内部兴趣 、 远和近的概念 、以及 培养业余兴趣的活动的重要性。                     杜威认为, 学生的兴趣是与他们的生活建立联系 。这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对未来结果的关心和渴望 ,另一方面是采取一种 行动趋向 ,来保证得到 较好的结果 ,防止较坏的结果发生。例如,学生明天要去郊游,但明天下雨。于是他们开始关心下雨的事实( 未来结果的关心 )。他们决定延迟到后天晴天时才去郊游。( 采取一个行动趋向,获得好结果 )。这个事实说明,除非知识点可以影响学生的生活,不然学生也不会有兴趣学习那个知识点。这也强调把知识联系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此外, 杜威认为, 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纪律 。例如,学生对写小说有兴趣,他就会为了完成小说(未来结果的关心),而 持续付出努力 ,当中包括注意写作材料、叙述手法、内容、人物塑造、情节等等(行动趋向)(在那之前先掌握基本技能,即握笔、认字、写字等等。),直到写完整部小说。这也训练学生坚持不懈做事的毅力,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兴趣。这个事实也意味着教师可以采用 21世纪教学法 ,即 游戏教学法、分组讨论教学法 。例如在课室,教师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进行小组比赛。每个人需讨论特定现代诗的意象,并把意象的词圈起来。最正确的那组可以获得奖励。如此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兴趣,为了在游戏中获胜(未来结果的关心),而调动自身的注意力,自律地寻找现代诗的意象(行动趋向)。因此,21世纪教学法是非常科学及具有实践价值的教学方式。如果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例如“灌输式教学法才是正宗的教学法”的传统观念,采用21世纪教学法,一定可以让学...

人的最高认知能力:元认知

               什么是 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 最高级别的认知 ,它能 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比如,我们使用“谷歌地图”,透过人造卫星,看到自己的家乡,是不是非常震惊?本文将谈及许多精彩的问题,包括元认知是什么?如何培养元认知?元认知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什么?迷信权威对培养元认知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杜威对元认知的见解是怎样的?最后我将谈及机能主义心理学家杜威对人的意识的功能与元认知的关系。                首先,元认知就是“ 自我觉察”的能力 ,它也具有 觉察力 和 控制力 。我们先谈认知能力,例如,学生直接用认知能力学习历史,不懂如何记忆,于是去找老师拿记忆法。老师也乐此不疲地教授一大堆记忆法。而有的学生成功,有的学生则不适合这套学习方法。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需要培养元认知的能力。例如,学生自学心理学和脑科学。他们会知道一些信息,例如注意力是记忆的大前提,也知道人持续注意力的时间是“15分钟-45分钟-90分钟”。学生发现自己很容易分心,学习前关掉手机,专注读历史的内容。学生采用番茄时钟学习法,每全心投入学习25分钟,休息5分钟。(注意力在90分钟后必定下降)学生可以透过元认知,更好地 审视 自己的思维过程( 觉察力 ),以及 指导 自己走向理想的目标( 控制力 )。                如何培养元认知 呢?第一、 多阅读 。(尤其是读 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 ,这三个学问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人是如何思考的)因为阅读可以吸收前人的智慧。让自己站在一个更广的全局视角(高度)、掌握更深的底层规律(深度)。例如当我们读过《超越感觉》后,面对自己讨厌的人时也不会表现出攻击和不屑,而会尽力从他身上学习真实可用的东西。第二、 审视自身的直接生活经验。 例如你可以从某件事情吸取到什么教训?第三、 练习元认知。 经常采用自我觉察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元认知的能力。              ...